覺得自己抗壓性不足?用一條曲線說明,不是你的問題

Han Yuan Wang
Dec 4, 2020

--

Photo by ahmad gunnaivi on Unsplash

「肯定是因為我抗壓性很差現在才會這麼沮喪吧…?」

「其實老闆也只是念了一兩句,沒太大意思,只是我抗壓性不夠吧...」

「我因為這麼點小事就挫折,是不是我抗壓性不夠?」

諸如此類的OS,對你來說似曾相識嗎?

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很容易對自己有上述的懷疑或批評,不妨一看以下我工作一年多的感想。

抗壓曲線

我認為,工作壓力與痛苦程度會呈現一種曲線,我把他取名叫「抗壓曲線」,如下圖所示:

上面的圖,這是我在工作一年多內,替自己畫出來的曲線。

每一個點都表示不同情境下的壓力與痛苦程度。從跟同事開心的討論專案做法,到被主管打槍好幾次簡報內容,到明天要跟客戶開結案會議。把這些大小情境當下的壓力與痛苦,全部集合起來畫成一條線,就會變成圖中的抗壓曲線。

而這條曲線上會存在一個門檻點,當壓力超過這個門檻點,痛苦會迅速上升至自己都沒注意的程度。

起初,在到達門檻點之前,不會有太大感覺,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以我自己為例,在交辦到我手上的事情只有1、2件時,我都能輕鬆地說「好,沒問題」。但是隨著交辦的事情增加,壓力隨之而來,一旦越過了門檻點時,哪怕是只超過一丁點,痛苦也會急遽上升,突然就到了無法負荷的程度,甚至崩潰。而自己可能甚麼都沒注意到,沒有注意到已經面臨崩潰邊緣,卻仍然在責怪自己是不是抗壓性太差。

圖中的曲線是依照我的經驗想像而來的。你的可能和我不同,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曲線。

但光是這樣可能還有些抽象,舉個之前聽到的比喻:每個人都是一個水杯,壓力就是倒進水杯的水。如果把這個比喻與「抗壓曲線」做結合,那麼痛苦程度就等同於水面高度

水杯比喻

這個比喻來自於蘇益賢心理師的心理師認知的壓力,可能跟人們的觀念不太一樣這篇文章,以下快速節錄某一段:

心理師:「每個人出生時,老天都給我們一個水杯。」
個案:「水杯?」
心理師:「對,這是一個承載壓力的杯子。在遇到壓力後,我們的水杯就會被裝了一些水。壓力越大,被裝的水就越多。」
個案:「喔喔,這樣水杯會滿出來吧?」
心理師:「對,在面對每天的生活壓力後,如果我們沒有適當減壓,水杯水量就會越來越高。當水杯滿出來時,我們就會生病了!」
個案:「生什麼病呢?」
心理師:「這部分就要看每個人的遺傳和體質了,有人水杯滿時會得到『身體的疾病』,好比胃潰瘍、高血壓、腸躁症等;而有些人則會得到『精神疾病』,如大家熟悉的憂鬱症、焦慮症等。」

這個比喻非常生動。

我將這個比喻做了進一步的延伸: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水杯。有些人是高腳杯,有些人則是錐形瓶,有些人是量杯,有些人是威士忌杯。

如同水杯的形狀各有千秋,大家也有各自獨一無二的抗壓曲線。實際上,我認為拿水杯來解釋抗壓曲線再適合不過。

Photo by James Harris on Unsplash

請想像正慢慢的把水注入一個杯子,水注入的速度相同,量也相同。杯子內水面高度的變化,會隨著杯子的形狀而有快慢的分別。

若杯子的寬度都相同,則水面高度會是等速地增加;若杯子的寬度有所變化,那麼會在杯壁較寬的地方,水面高度會增加得比較慢,而杯壁較窄的地方,水面高度則會上升的快一些。

舉個例子,左邊這個量杯,由於寬度完全沒有變化,你能很容易的想像,當緩緩把水注入量杯內,水面會等速增加。但是如果是右邊的奇怪杯子(也就是我),上窄下寬,水面上升的速度則會由一開始慢慢地上升,到最後越來越快,一不小心可能就滿了。

若把水面高度與水量的關係畫出來,如下圖所示,我的水面高度變化就和抗壓曲線完全吻合。不知道這樣的比喻,是不是更有感覺了呢?

真正要說的是

還記得開頭那三句自我批評的聲音嗎?

我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、情緒低落的時候,很容易有那樣自我批評的聲音產生。但,適量的批評能帶來督促,過度的批評卻會人無法振作。

我真正想表達的是,如果你也有過度批評自己的困擾,我希望能透過上面的抗壓曲線跟水杯比喻,來幫助你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壓力(當然前提是你覺得上面的比喻合理)。

我們很容易把挫折、沮喪的原因歸咎到「自己抗壓性很差」。請記住,你不是抗壓性很差,只是還沒有認識自己是屬於哪種水杯

「不是你抗壓性太差,是你過度使用自己。」 — 理科太太,我怎麼治好我的自律神經失調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